2月19日- 20日,中国社会科学院经济学部2013年经济形势座谈会在京举行。院党组副书记、常务副院长王伟光在座谈会上就我院及院经济学部的若干工作作了讲话,院党组成员、副院长李扬作题为《未来中国经济发展的若干问题》的演讲并作总结发言,院领导高全立、李捷、武寅、李秋芳、黄浩涛等出席会议。
李扬结合党的十八大和中央经济工作会议的精神,对未来一段时期中国经济发展中的8个重要问题进行了概括和分析。他指出,2007年爆发的全球经济危机仍在深化,新的货币战争事实上已经开始。中国作为国际社会这个命运共同体的组成部分,不可能独善其身。当前,我国经济已经进入结构性减速的通道,提高效率成为经济转型的根本要求。城镇化方面,构建科学合理的城市格局、有序推进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逐步缩小城乡区域发展差距是提升城镇化质量的关键。工业化方面,传统工业化在中国已接近尾声,第三次工业革命扑面而来,我们需要展开绿色化、精致化、信息化、服务化的新型工业化。在金融领域,必须关注长期投融资机制建设,并结合中国国情进行进一步的金融改革。在财政领域,要重塑中央与地方财政关系,妥善解决社会保障的资金缺口问题,继续推动税制转型,促进财政收支的统一。 此外,应当减少使用需求管理政策、重视供给管理政策,强化市场机制建设,在此基础上制定宏观调控政策的基本框架。
在为期两天的会议上,刘树成、吕政、张卓元、裴长洪、金碚、高培勇、蔡昉等20余位知名学者围绕宏观经济形势、财政金融、产业结构调整、收入分配与就业、城镇化与生态文明五个议题分别发言。
与会学者分析讨论了2013年宏观经济走势。有学者表示,2012年我国GDP同比增长7.8%,创13年来新低,其主要原因在于外需增速的显著下降和潜在增长率的阶段性下移。尽管我国GDP增速在2012年四季度出现了企稳回升的迹象,但2013年世界经济仍有下行风险,我国外需面临的不确定性依然较大,预测2013年我国GDP增速为8%到8.5%之间。
在探讨2013年宏观经济政策时,有学者认为在扩张性经济政策自身规律的作用下,“粗放型”扩张对于我国经济结构调整的负作用已经有所显现,现有的经济结构也不可能成为真正意义上的经济复苏的基础。因此,2013年的宏观经济政策布局要发挥逆周期调节和推动经济结构调整的双重作用,并实现稳增长、调结构、控物价、防风险的多重目标。还有学者认为财政改革与金融改革应配套实施,未来的改革方向应是公共财政下的财政分权加上金融市场化体制下的金融集权。
在产业结构调整方面,学者认为目前我国产业的结构性矛盾主要是过度的同质性和单调化,具体表现为产品同质、产业同构、园区同形、城市建设缺乏特点。产业结构调整,应以构建有助于产业结构优化的体制机制为主要方向,其政策指向必须从平推式工业化转向立体式工业化道路,政府经济政策的性质要逐渐从倾向于给优惠待遇转向营造公平竞争的秩序和政策环境。产业结构调整的眼界应更具长远性和可持续性,将长久的产业国际竞争力作为重点战略目标。
我国城镇化已进入加速推进期,城镇化及相关问题也成为会议关注的焦点。有学者认为,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是提高城镇化质量的关键,而市民化成本较高,因此建议政府、企业和社会各承担1/3左右,建立多元化的成本分担机制。还有学者指出仅靠现有城市难以完成城镇化的任务,为此建议赋予农民经营城市的权利,即政府在实施最严格的土地管理制度的前提下,允许农民用节省的农村建设用地建设城市,实现由进城参与城市建设到在原地建设城市经营城市的转换。
与会学者还围绕雾霾天气治理、3D打印技术、碳排放预算等热点问题进行了探讨 。中国社会科学院经济学部、相关领域研究所、职能局的负责人及媒体记者共百余人参会。
来源:中国社会科学网